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常会营:儒家境界超越的伦理道德意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提出了“内在超越说”,引起了中西文化的超越性大讨论,并引发了内在超越、外在超越之论争,近40年来连绵不绝,以至于今日。在此基础上,黄玉顺认为,原始儒家的...

日期:2025-08-19

陈立群:《易》“象”与早期中国文学的摹仿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及相关理论中,常以抒情或表现为宗。近年来,有学者言“摹仿”,颇以《易》“象”为意。其所持论,多非上古《易传》言“象”原意。故而,追究《易》“象”之论的原始面目,追溯中国文论摹仿论...

日期:2025-08-19

杨朝明:“君子豹变”成就人格

《周易・革卦》有云:“君子豹变,其文蔚也。”短短数字,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期许。“君子豹变”,寓意君子如豹子成长般经历显著蜕变,幼豹成长中斑纹渐趋美丽鲜明,象征君子在修养、学识、品德层面由...

日期:2025-08-19

陈来:论汉代儒学的仁说

就伦理学而言,董仲舒仁学思想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表述中建立了仁的基本道德立场,这就是: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是以仲尼之门,...

日期:2025-08-13

郭齐勇:宋明道学精神追求的历史展开

丁为祥教授以“天理与良知”为总体命名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之系列成果即将付梓,而索序于我。这种沉潜于儒家价值观及对做人与为学精神的探讨,值得鼓励,作序义不容辞。

日期:2025-08-12

刘强:从“容止”到“贤媛”——《世说新语》门类发微之三

容止,即容仪举止,风神气度。这是《世说新语》最具看点的一个门类,“收视率”和“回头率”特别高。

日期:2025-08-12

丁为祥:“四为”与张载之造道追求

张载的“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说是对于宋明理学之理想追求精神的一种集中表达。所以,自其提出以来,从朱熹与吕祖谦之合编《近思录》到黄宗羲、全祖望之编纂《...

日期:2025-08-09

陈来:《乐记》的儒学思想

《礼记》一书中,除了《大学》《中庸》外,在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乐记》篇。因为《礼记》的其他篇章多记述孔门的德行论和君子论,如《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而《乐记》重视人心和性情,与...

日期:2025-08-06

吴佩林:孔府的研究价值、文献系统及其利用之道

孔府,亦称圣府,其空间范畴与群体构成存在狭义、广义之别。狭义语境中,孔府专指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大宗府第,其建造规制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是“衙宅合一”的典型建筑,与孔庙、孔林并称“三孔”。其...

日期:2025-07-28

王学斌:以文明对话实现交流互鉴

任何久久延续的文明,如浩荡江河,润物无声,流动不居,除却自身的不竭动力外,还能海纳百川,于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日期:2025-07-27

杨国荣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阳明心学转化运用的新探索

作为思想系统,心学不仅属于过去的时代,而且具有现在的意义。按其内容,心学既属于中国,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世界的意义。

日期:2025-07-27

景海峰:经学与中国古典学的关系

经学曾经是儒学的主干形式,自晚清瓦解以来,已渐渐地淡出了公众视野和学术领地,现代的文献学研究和经学史叙事只是在做一些历史材料的清理工作。

日期:2025-07-25

吴婕:孟、荀辟墨之思想异同

战国时期诸子争鸣,《孟子》《荀子》文本中多有对诸子百家的批评,其中以墨家思想为典型,儒墨之辨也为人所熟知。

日期:2025-07-21

蔡杰 | 被遮蔽的缺憾:颜子为学之失与孔子之叹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门享有崇高的地位。但自宋之后,随着孟子地位升格,“孔孟”几乎成为儒学的代名词。“颜、孟之辨”的出现,似乎意味着孟子对颜子地位构成了冲击。

日期:2025-07-21

蒙曼:《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平民治家智慧

朱柏庐(1627——1698年),本名用纯,字致一,明末清初苏州昆山人。其父朱集璜为明末抗清义士,1645年殉国于昆山保卫战。朱柏庐深受儒家忠孝思想影响,效法西晋王裒“攀柏庐墓”之举,终身不仕清廷。

日期:2025-07-21

王钧林: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人们的交往和联系方式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变得直接、简便而又迅速,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

日期:2025-07-20

朱汉民:中庸之道的实践哲学意义

中庸之道体现出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共同特点,“中”“道”是可以相互诠释的,即所谓“中行犹在道”。“中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过程正确和目的实现,“允执厥中”的“中”,也就是“道不可须臾离”的“道”,...

日期:2025-07-19

王杰|荀子:人才似宝藏 蕴含大智慧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荀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人才在国家和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至今,关于人才的讨论从未停歇,如何识才、用才、培养才,一直是社会进步的根基所在。

日期:2025-07-12

黄玉顺 | 窦漪房:以道兼儒的汉代女哲

汉初的官方政治哲学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有两位女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那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和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

日期:2025-07-02

彭林: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礼”?

自古以来,中国便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遍及社会各层面,从国家典礼制度、人际交往到个人修身养性,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礼与理等同,是人与社会行事的道理。中华之礼,从实践层面上升到思...

日期:2025-06-29

杨朝明:只有摒弃傲慢与偏见,才能奠定文明交流的基础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今年7月9日—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日前,《经济观察报》专访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前...

日期:2025-06-29

江淑慧:孔子母亲颜徵在的教子智慧

颜徵在(约公元前568——前535年),孔子的母亲,被后世君王加封为启圣王夫人。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

日期:2025-06-27

彭林:“儒学是短缺经济产物说”商榷

近读王学典先生的一篇讲演稿《儒学的社会科学属性与现代转化》一文,文中提出“儒学是短缺经济产物”之说,认为农耕文明最突出的矛盾是“物质匮乏,而人的欲望无穷”,“儒学的产生,正是为了回应这种迫切的现实...

日期:2025-06-26

曾亦:孝道、孔子改制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孔子改制之说,乃公羊家的一贯主张。至晚清,康有为颇张大此说,盖欲假孔子改制之名,而变有清一代祖宗之法,乃至中国数千年之法。

日期:2025-06-26

杨朝明:从“君子之守”到“横渠四句”——传统士大夫精神与中华文化的传承逻辑

在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观念中,“君子之守”与“横渠四句”就像两座精神丰碑,矗立在中国传统的价值坐标系之中。前者源自儒家“修齐治平”的伦理体系,后者凝练于北宋张载的哲学思考,二者跨越千年却构成精神传承的...

日期:2025-06-29

黄玉顺:同来何事不同归?——孟子与庄子思想方法比较

学界普遍接受的“儒道互补”这个命题,其实值得商榷。这个命题是李泽厚在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中提出的,即该书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一节“儒道互补”。且不说该书的旨趣只是文学艺术的审美精神,其思想...

日期:2025-06-24

王志民:古籍走进新时代 “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发布有感

2025年5月29日,山东省古籍工作座谈会在聊城召开,研究部署全省古籍工作十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古籍工作高地。会上正式发布的“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标志着山东省古籍工作迈入了数...

日期:2025-06-24

臧峰宇: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日期:2025-06-24

陈丹奇:周代礼容的文学价值

“礼容”主要指行礼者在特定礼典与场景中展现出适宜的容貌、体态、动作等。

日期:2025-06-23

孟祥才:“孝”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两汉时期的定型和影响

“孝”观念作为最早出现的基于伦理亲情的道德信条,在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的夏朝以前的尧舜时代就产生了。

日期:2025-06-23

姜家君:《中庸》人生美学的三重维度

人生美学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

日期:2025-06-23

诸子时代·荀子│人为什么要讲“礼”

中国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而“礼”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代代相传。然而,什么是“礼”?它为何如此重要?我们常听人提到“礼”,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其深层意义。

日期:2025-06-22

马希刚:从经籍考辨到现实观照:古典研究的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从古典文明的研究视域出发,旨在回溯人类思想之源、总结人类历史智慧...

日期:2025-06-21

张姗姗:情理法视野下传统契约诚信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情理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之一,其发轫于断狱的司法要求,又与立法精神、法律制度...

日期:2025-06-21

翟奎凤:“自强不息”的古典诠释

“自强不息”在今天是非常流行的一句励志名言,它出自《周易·大象传》。传统上多认为《周易·大象传》为孔子作,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它并非出自孔子之手。目前学界多认为《大象传》当形成于...

日期:2025-06-16

宋立林:“立爱自亲始”——论等差之爱与一体之仁的贯通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共识。《吕氏春秋·不二》说“孔子贵仁”,可以视为对孔子思想核心为仁的最早解读。宋明以来的儒家也一直坚持这一看法。潘平格《求仁录》开篇说:“孔门之学,...

日期:2025-06-12

林宏星:为什么信念足以推动人们去行动——朱子论信念的动机效力

众所周知,宋明儒学中的理学与心学之争牵涉的问题林林总总,但其核心是指向道德行动的动机或动力问题。早在朱熹(世人尊称为朱子)生前,陆象山便批评“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所...

日期:2025-06-09

伍晓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

我们的论题是“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之“与”字让我们可以将此题目理解为对于“与”所连接之双方的某种比较。于是我们就可以说,儒家思想如此,现代文明如彼,二者如何不同,或二者如何相近...

日期:2025-06-09

曾海军 | “知十”与“道一”:颜、曾传道发微

孔门高弟前有颜子,后有曾子。后世颜、曾并提的情形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孔、孟、颜、曾,或按时间顺序为孔、颜、曾、孟。仅就孔门后学而言,比较多的提法是颜、曾、思、孟,此外就是亲炙弟子中仅以颜、曾并提。...

日期:2025-06-12

姜家君 | “允执其中”与“五美四恶”:孔子的中道智慧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尧、舜、禹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后世儒家称之为“十六字心法”,成为圣王先贤之道统授受的核心内容,而其精要就在于“允执厥中”。孔子“祖述尧舜,宪章...

日期:2025-06-16

余德烁:“和合共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明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在全球文明交响乐中,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中国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护,也是为人类未...

日期:2025-06-09

张恒:君子之道的要义

辜鸿铭曾言,孔子传授的全部哲学与道德体系,一言以蔽之即“君子之道”。

日期:2025-06-08

王学斌:从历史原点出发,把握“第二个结合”纵深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日期:2025-06-08

邵红蕊:儒家修身文化中的责任自觉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修身是人格的基本要求,既主导了传统文人道德实践行动,又在很大程度上型塑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内核与政治实践模式,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个体道德完善达致政治理想实现的关键环节。

日期:2025-06-04

陈来: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

1973年汤因比和池田大作有一场对话,我们想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各自提出什么样的观点。

日期:2025-06-04

王媛:宋代《楚辞》文本的结构形态

汉唐以来曾经出现多种《楚辞》注本,但皆已亡佚,只有王逸《楚辞章句》流传下来。旧本《楚辞章句》篇次混乱无序,宋玉《九辨》置于屈原的《离骚经》之后、《九歌》之前,西汉后期的刘向《九叹》置于西汉中期东方...

日期:2025-06-02

王杰:圣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圣人,作为儒家思想的至高代表,承载着道德修养和智慧的终极追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为圣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道德标杆,象征着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

日期:2025-06-02

王术臻:从撰述体例看《文心雕龙》为何未谈陶潜

刘勰在《文心雕龙》自序中说:“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他秉持“弥纶群言”的原则论文,无疑会遍读古今文集(宋齐人已编有《集林》《文苑》《诗集》等大型诗文总集)。对宋人的文集刘勰也是...

日期:2025-06-02

朱康有:“心学”之“实”何以可能?

 按语:发挥“心学”的时代价值,首先要廓清笼罩在其头上的空寂不实、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等不实之词的评价。从心体、心修、心用三个方面看,心学与实学紧密相关,谓之“心性实学”不无道理。对于心学的未来意义...

日期:2025-05-28

彭永捷:汉语哲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自2016年以来,有关汉语哲学的会议已经开过多次,形成了很多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汉语哲学已经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领域和热点话题。《光明日报》哲学版从2024年8月开始陆续发表多位学者关于...

日期:2025-05-26